Education And Soicety

Posted by Moon-sky on November 20, 2011

教育與社會

題目很大,隨便說點。

從中學時代開始,在教科書里就開始一直被教導,教育是立國之本。的確,一國發展倘若缺了良好的教育,培養未來的人才,那麼這個國家哪怕現在再繁榮,也終究會衰弱,因為缺乏潛力。潛力來自哪裡?自然是祖國那些受教育的孩子,那些學習者。教育作為直接影響個體意識、個人思維塑造的主陣地,倘若沒有把好關,後果是不堪設想的。於是說,教育歸結起來,是通過合適的方式去樹人,培養出真正符合時代特質,具有現代意識,也能擔得起國家未來建設重擔的新人。

雖然教育對於社會的影響是一個緩慢的、長期的過程。但從長遠看,一個社會的繁榮皆系於此。整個社會在當下如何對待教育問題,終究會在某一天反作用與整個社會,無論作為還是不作為,所以教育是個時刻都顯緊迫的事情,所有的因素對於未來都會產生巨大影響,而那個影響在彼時會穩固地作用與人,進而重新或是更為深入地塑造整個社會。而在當下中國,這個問題顯然更為複雜。

素質教育的改革也已經進行多年,但積習難改。整個教育體制如同龐然大物,不是幾個想改變的念頭,一些有待明確效果的政策就可以動搖的。而保守主義作風,中庸的政策也不過是拖時間。

具體說來,國家層面上,對於基礎教育投入雖然連年增加,但依然處於很低的水平,即使是在發展中國家間也是很低的。長期的低投入直接影響的是各地教育發展的不平衡,貧困地區教育落後,教育環境惡劣,教員長期不足,學生升學率低,很多都是苦苦支撐的狀態。另外,對於部份人群的關注不夠,比如今年秋初北京的多所農民工子弟學校因種種原因被強制拆遷,在短期內導致很多農民工學生無學可上,社會影響極壞。顯然連教育的公平都沒有保障好,光有些看似光鮮的數據有什麽意義。在此的隱憂還在於,那些受到環境壓迫的人,尤其是對那些愛學習的孩子,會讓他們心理上滋生對這個社會的陰影,而這本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。

就經濟發達地區來看,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,主要來自束縛,國家層面上的方針政策過多過雜,又常調整變換,讓地方上無從適應。由此導致往往是地方上各有對策,虛以為蛇。指令的混亂讓學生也是疲於應付,而在此之下,所謂的素質教育如何施展更成問題。類似浙江,經濟其實不賴,但是對於文化的重視程度,估計頂多也就是撈錢累了瞥上一眼當休息的。

家庭教育當然也是重要的一環,但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,曾經在社會中受過傳統教育,有一定文化涵養的家庭,在一個時期中喪失殆盡,沒法再將文化延續下來。文化斷層的存在,直接導致基本的家庭教育處於缺失狀態,至於說各種補習班,培訓班,對於文化營造是於事無補的。所以導致很多孩子從小就沒有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,更不說因為經濟條件或身處閉塞之地導致的缺失。

而在高等教育這一問題上,除了行政管理上的干擾,還有其後更大的影響面。改革開放三十餘年,社會習氣大變遷,近幾年眾多的社會事件,帶給人的不止是對於身處社會之中人的困擾,還有痛苦和恐懼,因為冷漠會傳染,浮躁會蔓延,功利會氾濫。社會的負面因素直接影響着當下的教育,因為這個時代,象牙塔已經沒有那麼穩固,或者說,自從被摧毀之後就再沒有建立起來。

同時,我們在接受教育,卻很少聽人說,誰真的對教育懷有敬意,有感激之情。一方面,我們沒有學到我們想學的,卻被迫接受了很多本無價值的課業負擔;另一方面,教育並沒有充分地行使好本應該具有的任務。

乃至說,我們的教育者都不相信自己所在傳授的內容有何意義,而對那些真正需要培養的素養,比如德行,對於生命的敬畏、責任,甚至禮貌,都沒有很好地傳達,或者沒有給予足夠的空間與時間。而在這日漸衰微的時候,再來曉之以大義,講些抽象的,關乎國家的宏大理念,效果則往往適得其反。倘若最初是無法理解,到後來就是無意去信任。

大學擴招的規模帶來副作用自然是存在的,原先所具有的資源無法容納及顧及新擴展的生源,光靠些政策是不管用的,現實如此。更不說當下功利主義之風盛行。從登記註冊直到畢業,一整條流水線孕育了相關產業的無數商機。產業化帶來的是巨大利益,而現實狀況讓各學校及地方政府放之不下。而當其注意力偏移,更進一步加劇了本就乏善可陳的教學。

這種種因素都讓教育質量無法提高,而一屆屆的生源依然在湧入,但那些業已結束教育的人,他們是否能憑藉幾張證書就算得以完成了高等教育,無從判斷。或者說,我的想法是悲觀的。而偏偏他們,或者明日的我們,就是那個未來 無論是好是壞。

改革的进度还是得推进。固然,总是治標不治本,有時能治一下標也好。畢竟任意一個社會並不總是低迷晦暗,世事遷移,回頭一望,很多年流逝也很快的,而改變總會帶來。最重要的還是,在當下這樣價值觀缺位,商業文明侵蝕的年代,身為當下的教育者,如何吸收有價值的,而非浮光掠影的文化,如何更好地應對紛繁的指標與要求,在限制之中,把一些基本的道義與素養傳播給下一代。盡可能使受眾能成為一個有自我意識,有一些理想的人。也許和當下氛圍是抵觸的,但是那代表著未來。

文化的營造,更是一個需要長期付出耐心和精力的過程。自然,也不是響應下國家號召,撥下多少款項,確立什麽工程就能存在的。這需要的是政策制定者長期的扶持,一個穩定的、又不乏自由的環境滋養。妄圖虛名,追逐經濟回報,是沒法讓它有延續和興旺的可能的。

當一個更具文明氣質的社會建設起來,教育尋求改變,發展更好的阻力才會消退。一個健康的循環才可以產生。

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
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C A-S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.